近幾年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實體店面臨岌岌可危的現狀,電商的沖擊讓實體店經營者惶恐不安,這是不可逃避的現實問題。15年天貓雙十一交易額達912.17億元,在這瘋狂的數字背后是實體店日薄西山的蕭條,實體店真的毫無辦法嗎?事實上未來的贏家到底是電商還是實體店現在還不能輕易下定論。
從門庭若市到如今的門可羅雀,短短幾年實體店就像一根“拋物線”,資質力量不夠雄厚的店面臨關門、轉讓等境遇,難道這僅僅只是因為互聯網風潮的影響?其實,最重要的還是實體店長時間“作威作福”,失去了為消費者服務的根本,一味得去盤剝廠家和經銷商,糊弄消費者,最終給了線上銷售良機。真正應該反思的是實體店,當然也包括廠家、經銷商。毋庸置疑,實體店必須跟上消費者的步伐,面向未來改造與升級自己的門店。
經歷了多輪瘋狂的價格戰后,消費者越來越理性,在購買過程中,對商品體驗的要求與后續服務也越來越高。電商在這些方面有著天然劣勢,尤其是家裝行業,并非快消產品,大部分用戶一輩子就裝修那么幾次,重復購買周期長。“裝修一次掉層皮”,這是經歷過裝修的人對裝修過程的普遍感受。對于“人生中僅有的那么幾次”消費者自然會慎之又慎,而對于看得著摸不到的網絡購物既得不到產品質量的保證,售后服務也無法得到保障,如果商品出現問題,賣家耍賴,消費者幾乎投訴無門,現在很多電商基本只管賣不管后續服務。
網絡銷售雖然看似價格透明,但仍不乏一些黑心商家就是看中這點大眾心理利用“先漲再折”看似誘人的折扣實則并沒有多大優惠,有些商品甚至比實體店能買到的更貴。尤其是墻布行業,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,不同于快消品,產品大件、售后服務、專業人員上門施工等諸多特點,使得單純發展電商,簡單物流配送到家是不夠的。如今的消費者越來越挑剔,也就要求商家要以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消費者。既然消費者在網購的過程中發現家居建材行業不能滿足需求,轉回實體店消費也是理所當然的。
事實上,品牌商線下實體店與線上電子商務渠道并不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,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和演變,它們會在O2O模式下進行多渠道整合。傳統產業開始“觸電”而線上電子商務卻開始往實體店發展,2014年年底,淘寶就在廣州開了首家淘寶體驗廳,而2015年11月初,美國亞馬遜在西雅圖開了一家實體書店,不到一個月,中國當當高調宣布未來要開1000家書店,并且第一家在12月就會在長沙開業。亞馬遜和當當最初就是搞垮了那些實體店贏得了市場,最終做大做強了的,為何自己又開起了實體店?
如今線上的低價競爭,直接影響了產品的質量與服務,長此以往下去對行業發展是極為不利的。互聯網消除了大部分的信息不對稱,價格戰、品牌戰已成為過去,未來以服務賣產品才是主流的商業模式。“產品服務化趨勢:以顧客為中心,也就是將客戶的愿望放在首位”這是世界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約瑟夫·朱蘭說過提出的觀點。單一的銷售模式早已無法令消費者滿意,只有通過線上與線下相融合,互相支持,數據共享,建立一體化平臺,重新定位實體店在多渠道中的角色。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。既可發揮互聯網的優勢,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關注,也可以發揮線下體驗的優勢和售后服務保證,讓消費者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方式,獲得滿意的購物體驗。
同類新聞資訊
相關評論
共0條 [查看全部]